与中华牙膏,金龙鱼一样,国人熟悉的清风牌纸巾,也并非“国产”品牌。
和维达、恒安国际、中顺洁柔三大国内纸业龙头不同的是,清风背后的来头更大。清风背后的金红叶纸业集团,是亚洲最大的纸产销集团之一。而金红叶背后又有一个更大的集团:印尼第一财团金光集团。
金光集团由印尼华人*奕聪于年创立,金光集团旗下的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,在年投资了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,清风牌纸巾正是金红叶的产品。
年进入中国从布局纸业开始,如今金光集团在中国的产业已经从纸浆造纸延伸到食品粮油、房地产、金融等六大核心产业,投资范围远及亚洲、北美、欧洲、澳洲等地,年营收及资产总额均超过数百亿美元。
一张“清风”牌纸巾背后究竟隐藏了一个多么庞大的资本版图?比肩香港李嘉诚、郑裕彤、郭鹤年的*奕聪,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小商贩,将金光集团打造成印尼第一大财团的?
从小商贩到印尼第一财团
*奕聪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。
*奕聪是福建泉州人,出生于年,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离开福建到了印度尼西亚。
凭借华人吃苦耐劳和敢闯敢拼的精神,*奕聪从白手起家,15岁就开始了自己的生意———一户一户地敲门卖点心。
从最初贩卖点心、食品以及生活日杂用品,在慢慢有了积蓄后,*奕聪创办了一家小型面包饼干厂;到50年代初,*奕聪开始直接从椰农手中收购椰子,加工成椰干,进行二次销售,这时他已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椰干商。
“冒险”的精神直刻在*奕聪的骨子里。年他携家人搬到印尼首都雅加达,并创办了“金光公司”,主要从事椰干等土特产品的进出口贸易。
年,*奕聪又做起棕榈油生意,并大举买进大量油棕榈土地,并且很快将其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。目前,金光集团是全球拥有最大油棕榈种植园的跨国企业,仅在印尼油棕榈的种植面积就近50万公顷,约相当于8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,也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供应商之一。
靠着贩卖椰干和食用油,*奕聪在印尼站稳了脚跟,也完成了最初原始财富的积累。
之后,从食用油生意积累到资本的*奕聪进入到纸浆生产及造纸领域,到年,所属的纸浆、造纸以及文具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纸业集团。
年,金光集团被《福布斯》评为印尼第一大财团。
在中国腾飞
作为华人的*奕聪虽然从印尼发家,但他的资本版图与中国的联系更为紧密。
年,周恩来总理赴印尼万隆出席亚非会议,和当地华人华侨见面时,对*奕聪少小离家,却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大加赞扬,建议他将孩子送回中国学习。
年,*奕聪就将自己16岁的长子*志源与12岁的次子*鸿年送到北京求学。二人在中国度过了人生最关键的成长岁月,后来二人也成为金光集团在中国开拓版图的先锋*。
年,*志源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,毕业后不久就回到了印尼。70年代中,金光集团在经营发展食用油企业的同时,还开始参与发展造纸工业。
作为长子的*志源回到印尼后,也开始接触家族的核心产业,从一家小型纸厂的基层做起。年,*志源完成了金光纸业在印尼的一次腾飞式扩张:通过股权并购控股陷入经营亏损的永吉纸浆公司。
年,南巡讲话后,*志源作为父亲*奕聪的得力助手,与*奕聪来到中国,成立了亚洲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(APP)。自此开始了金光集团在中国的腾飞之旅。
注意,此“APP”非彼APP,金光集团APP(中国)指的是集团在中国的20多家全资或控股的浆纸企业和近20家林业公司的集合体。
从年成立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宁波中华纸业,之后金光集团以长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为投资重点,先后斥巨资建立了以金东、宁波中华、金华盛、金红叶、海南金海等为代表的、具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浆纸业企业,范围从林业、文化用纸、生活用纸到纸制品、纸浆等。
如今,APP(中国)已经是亚洲地区(除日本以外)规模最大的浆纸业集团。
其中,金东纸业是中国最大的造纸企业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铜版纸生产企业;宁波中华是中国最大的工业用纸企业;金华盛是中国最大的无碳复写纸企业;金红叶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活用纸企业;海南金海是中国最大的制浆企业;亚龙是中国最大的纸制品加工企业。
广泛的投资布局
作为印尼第一大财团,金光集团的产业早已遍布全球。在中国,金光集团除了是“造纸大王”外,在很多领域的投资也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金光集团(中国食品)是金光集团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,前身是成立于年的珠海市华丰食品工业(集团)有限公司,当年是中国最早、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商之一。我们熟知的“魔法士干脆面”“华丰三鲜伊面”都是金光食品的核心产品。
金融业方面,年,金光旗下的印尼国际银行就在宁波投资成立了宁波国际银行,并于年12月在上海成立了宁波国际银行上海分行。
在地产方面,金光置地在中国上海、宁波、沈阳、成都等一线城市都开发有非常成功的住宅和商业地产项目。尤其在上海,资建设有多个著名地标,比如金虹桥国际中心(金光绿庭广场)、金光外滩中心(全球知名五星级WestinHotelShanghai即坐落于此)。
另外,年金光集团建成的浦西第一高楼——“金光中心”项目(原名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),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。
从上世纪90年代,*志源作为二代接班人接手金光集团后,从金光在中国的投资来看,说*志源在中国又再造了一个“金光集团”也不为过。
(作者
市界曾嘉艺,编辑
朗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