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盆景的特色
盆景艺术的特色,也就是盆景的风格与流派,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,经过各地盆景艺术家的创作长期形成的。这种特色及其形成、发展,对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盆景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。由于我国地大物博,从南到北,地理条件的不同,气候、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,因而树种资源也很复杂。例如南方喜暖的榕树、九里香、福建茶和北方耐寒的*栌、山楂、卫矛;耐碱的柽柳和喜酸的山茶等,都有它一定的生长习性,这就规定它有一定的生长区域,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左右着整形方式和加工技艺的执择。加之各地民情风俗、审美趣味的不同,便形成了各地盆景不同的风格。盆景的艺术风格是盆景创作者在艺术上水平的标志,艺术风格愈鲜明,则作品的吸引力就愈强烈,而且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,若流传开来,就可能形成艺术流派。盆景的艺术流派,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,由一些思想倾向、艺术观点、创作方法及艺术风格相近的创作者所形成的艺术派别,通过作品显示出其本身的特征,而与其它流派相区别。目前,我国盆景界所公认的盆景流派住要指树木盆景)有扬派、苏派、川派、岭南派、徽派、海派、浙派、通派等八大流派,都具有自身的风格特色。现分别介绍如下。(一)树木盆景的流派与风格我国树木盆景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江苏、四川、安徽、上海、浙江等省市和南部沿海的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,素有南北派系之分。北方派系有苏派、扬派、川派、徽派、海派、浙派、通派等流派;而南方派系以广州、桂林为中心,主要有岭南派。就艺术风格而言,扬派严整壮观;苏派清秀古雅;川派虬曲多姿;徽派古朴奇特;岭南派苍劲自然;海派明快流畅;浙派刚柔相济;通派庄严雄伟,各具特色。1.扬派扬派是以扬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,它以扬州市为中心地,包括苏北的许多地方,如泰州、泰兴、兴化、高邮、东台、盐城、宝应等地。由于地区的关系,各地在艺术处理上均大同小异。扬州是一座有两千四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,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之处,地扼要冲,气候宜人,四季分明,自古经济繁荣,文化发达。隋唐时期曾是中国最大商业城市之一,清代为两淮盐运中心,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较高的要求,而富商大贾、官僚地主则附庸风雅,广筑园林,大兴盆景,有所谓"家家有花园,户户有盆景"的盛况。同时,许多著名诗人、画家都曾云集于此,如清代的石涛和尚和"扬州八怪"等。大画家石涛也是有名的园林专家,他长期居住扬州,能垒石叠山,对扬州的园林和盆景艺术的发展,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。扬州盆景相传在唐代就开始流传,元明时就采用扎片的造型方法,至清代盛行一时。清李斗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中多处提到扬州盆景,关板桥绘画中有梅花的盆景。现陈设在扬州瘦西湖公园的一盆桧柏盆景,原存于天宁寺古刹中,系明末的遗物,树干高约二尺,屈曲如虬龙,树皮仅存三分之一,树冠似伞盖,枝繁叶茂,苍翠欲滴,从造型上看,可认为是扬派传统风格的代表作。可见扬派盆景的形成,当不迟于明代。古城扬州经济文化发达,深刻地影响了扬派盆景艺术风格的形成。如果说扬州的园林兼有北方之雄健和南方之秀美,那么,扬州的盆景也同样如此,它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"严整而富有变化,清秀而不失壮观",如同国画中的"铁笔细描"。旧时代扬州盆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盐商、大地主、大官僚等封建统治阶级,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盆景造型艺术。扬派采用棕丝"精扎细剪"的造型方法,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养,形成"桩必古老,以久为贵;片必平整,以功为贵"的审评标准,都与这种影响有关。扬州盆景以观叶类的松、柏、榆、*杨等为代表树种。其它惯用的树种还有五针松、罗汉松、地柏、六月雪、银杏、梅、虎刺、金雀、杜鹃、山茶、枸杞、凌霄、碧桃、紫藤、南天竹、蜡梅、石榴和金银花等。总的说来,以常绿树种和观花、观果类的树种为多。近年来,采用的树木盆景材料,在不断丰富和增加。扬派在树木造型上以规则型为主,最显著的特点就是"云片"。云片是用棕丝剪扎法,将枝叶扎成平整的薄片。一般顶片的形状为圆形,中下片多为掌形,有如蓝天中层云涌簇之概。云片最初是仿效自然界树木的形象,如著名的*山迎客松枝叶平展,树冠偃盖,概括加工形成的。云片也吸取了山水画中苍松翠柏的远景姿态,它不求细节的描绘,而注重树冠的总体构图形象,装饰性很强,给人以优美清秀的感觉。云片的大小与多少应以树形及植株的大小而定,大者如缸口,小者如碗口,约1~9片。云片1~3层的称"台式",多层的称"巧云式"。云片的安排,疏密有致,高低相宜,散布四面八方,层次分明。云片极平整,如将清水满置其上,也无外溢之虑。中华盆景
点击下方卡片“盆景大视界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