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告摘要:
(一)年,面对疫情全球流行严峻考验,中国资本市场总体保持了稳健发展势头,注册制改革从增量到存量稳步推进。受益于注册制带来的融资效率提升,年全年A股IPO融资额达亿元,创出十年新高,上交所IPO数量居全球首位。
(二)从新股发行的地区与行业来看,全年江浙粤IPO数量居前,先进制造业成IPO主流。其中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专用设备制造业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,医药制造行业位居上市企业数量分布前四名,占全部上市新股比重超40%。
(三)从二级市场来看,新股赚钱效应持续,创业板打新收益率领先。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,A股实施核准制的新股收益水平逐步走低。排除行业特征,新股上市后能走出独立行情的个股具备五方面市场特征:上市首日涨幅偏低、公司市值相对较高、公司股价相对较高、公司营收规模较大、机构持仓集中。
(四)存量企业拟募资额超亿元,全面注册制渐行渐近,A股市场生态将进一步得到优化,以企业价值为投资核心的理性投资文化将逐步在A股建立,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改革将充分发挥作用,促进券商等市场参与方归位尽责。
(五)与年注册制实施首年相比,年注册制新股的发行定价环节出现新特征:一是整体发行市盈率较年下滑,个股市盈率分化加剧;二是高发行价频现,“肉签”增多;三是募资不及预期公司增多;四是注册制初期“三高”发行的现象被打破,低发行价、低市盈率、低募资额的“三低”现象浮现。经过年的初步探索,年注册制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再上台阶;与此同时,中介机构履职遭遇质疑,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有待加强。
目录:
融资额创十年新高,注册制新股占六成
江浙粤数量居前,先进制造业成主流
新股盛宴持续,二级市场获利空间压缩
待审及待发企业募资额超亿
注册制定价显成效,估值加速分化
注册制VS核准制
估值研究与询价环节遭遇两大质疑
融资额创十年新高,注册制新股占六成
年,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和复杂严峻的形势变化,A股直接融资市场的热度并未受到影响。随着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推出,A股市场迎来了直接融资的大时代。
Wind统计显示,年A股累计发行新股只,合计融资金额达亿元,新股发行数量仅次于年,融资额则创近十年新高。相对来看,年A股IPO融资额占股权融资比重大幅上升至28%,创年以来新高。
结合全球市场来看,A股IPO市场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,国际地位呈上升态势。德勤研究显示,年上交所IPO数量位居全球第一,融资额位居全球第三;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榜中,半数来自上交所和港交所,其中更有4只位居前四位。
年A股IPO融资规模大幅提升,与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密不可分。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,大大简化了企业上市流程,提升了融资效率,受到越来越多企业青睐。
分板块来看,科创板以只新股发行和亿元融资额显著领先其他板块。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加速了A股IPO进程。Wind统计显示,年全年创业板IPO数量达只,累计募集资金总额.9亿元,为年募资规模的3倍。
科创板与创业板注册制推动下,年通过注册制发行的IPO数量已经超过了审核制。数据显示,科创板IPO数量与创业板注册制企业合计达家,募资金额为亿元,分别占全年A股IPO数量与募集金额的53%、61%。
与此同时,企业上市审核程序变得简单,耗时明显缩短。从IPO受理到上市,创业板、科创板平均耗时天数为.9天、.7天,较核准制下平均耗时明显减少,其中IPO受理到发审委审核通过阶段耗时减少最为显著。
江浙粤IPO数量居前先进制造业成主流
数据统计显示,江浙粤为年IPO三大强区。地域分布来看,珠三角、长三角和北京等传统IPO强区仍是诞生上市公司的主要地区等,强者恒强格局凸显。
不过,与年相比,IPO最强区已被赶超。年广东IPO数量排名第一,年浙江、江苏超越广东霸榜。
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,安徽、湖南、江西等中部城市崛起,IPO步伐加快。年,安徽、湖南、江西等省上市企业不超过3家,年IPO数量均不少于10家。
同时,部分地区由于缺乏优质企业资源而无缘年IPO市场,如甘肃、广西、内蒙、宁夏、青海等省(市)。
年,先进制造业成IPO主流。按证监会行业分类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专用设备制造业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,医药制造四大行业上市企业数量最多,占全部上市新股比重超40%。
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制造业、专用设备制造业是现阶段我国新兴技术重点发展领域,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是重点鼓励的上市领域之一,数量排名均连续两年位居前三,IPO势头十分强劲。
医药制造业IPO热度明显上升。数据显示,医药制造业IPO数量排名从年第七名跃升至年第四位。一方面,科创板宣布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IPO,为更多企业提供了上市机会。截至目前,A股市场已有7家未盈利科创板生物类公司上市。另一方面,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为医药健康行业带来了新机遇。
年A股市场迎来了不少明星企业。A股前十大IPO融资榜中,中芯国际-U、京沪高铁、金龙鱼与中金公司前4大IPO融资额均超百亿元,合计融资规模为亿元,占A股全部融资额的23%。
新股盛宴持续二级市场获利空间压缩
年,注册制稳步推进,新股赚钱效应不减,中签即意味着丰厚回报;与之相伴的是,二级市场获利空间被大幅挤压。一方面,很多新股上市首日或开板即成为阶段性高点,另一方面仍有不少黑马走出独立行情。梳理这些逆势走强的股票,除了所属赛道优异之外,还有其它五方面特征共同助力股价走强。
新股盛宴持续创业板打新收益遥遥领先
随着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,科创板和创业板均实现注册制发行。相较于主板和中小板发行市盈率受限“23倍”红线且上市首日涨跌幅限制为44%,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价和上市首日价格在市场上得到充分博弈。
发行制度的改革并未影响新股盛宴的持续,中签新股即意味着无风险收益,但不同发行制度下新股市场表现有所差异,注册制发行新股中签收益高于核准制发行的新股。证券时报·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统计的数据来看,年新股的二级市场表现主要有以下特征:
一是新股赚钱效应持续。以注册制发行股票按照上市当天收盘价卖出,核准制股票按照首个开板日收盘价卖出统计(本文中新股收益均照此计算),今年发行上市的只新股平均收益率为.14%,收益率中位数为.46%,超过六成的新股在上市或开板当天卖出,收益既能实现翻倍。从获利绝对收益来看,中1签平均收入2.38万元,康华生物等13只个股中1签获利超10万元。
二是创业板新股收益率最高。分板块来看,创业板新股上市后收益率最高。在今年8月实施注册制之前,创业板新股开板当日累计收益率为%;实施注册制后创业板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%,二者几近持平,远高于同是注册制发行的科创板新股51个百分点。今年以来科创板上市首日平均收益为%。
剔除极端数据,从涨跌幅中位数观察,得出结论一致,即创业板新股上市收益超过科创板,主板和中小板表现相对较弱。
三是核准制新股收益水平逐步走低。图表8显示,今年1-7月注册制和核准制新股收益基本相当,核准制甚至略微高于注册制。7月以后核准制新股收益率逐步走低,而注册制新股收益稳定在%左右。
我们分析认为,核准制新股收益水平逐步走低的主要原因在于,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之前,其新股上市收益率保持高位,拉高了核准制新股的整体收益率;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,仅有主板和中小板沿用核准制,核准制新股的收益率开始下行。其次,核准制新股大多属于传统行业,注册制新股大多属于新兴行业,上市后更易获得资金青睐。具体来看,注册制上市新股分布前三行业依次是机械设备(39家)、医药生物(32家)、电子(25家);核准制新股前三行业依次为化工(25家)、电子(24家)、机械设备(17家)。
二级市场获利空间被压缩
年是新股发行大年,中小投资者和专业机构都在积极分享新股盛宴。据腾讯调查数据显示,有一半的投资者在过去一年中签新股。但和新股神话相伴的是,新股上市后或开板后就大跌成为普遍现象,提前透支后续上涨空间,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在新股上市初期很难获利。
今年发行的只新股中,注册制新股自上市次日以来八成下跌,上涨个股仅有两成。核准制发行新股有七成下跌,上涨个股约三成。
从不同阶段涨跌幅看,注册制发行新股上市后5日、10日、20日、60日涨幅中位数持续走低,截止年12月末平均跌幅达30%,即超一半的注册制新股上市以来跌幅超过30%。
主板、中小板和创业板(核准制)发行股票自开板以来平均下跌8.34%,超过一半公司开板以来跌幅超过18.93%。
注册制新股:五大因素助力新股走出独立行情
虽然年新股上市后整体走弱,但仍有不少黑马走出独立行情,典型如沪硅产业-U上市以来大涨超2倍,绿的谐波、金博股份、九号公司-UWD等涨幅超过1倍。这些股票大多集中在半导体、医药、大消费等行业,受益于国产替代或新兴市场空间的打开,如医美板块的爱美克受益于今年国内医美市场的崛起,股价自上市以来屡创新高,绿的谐波是国内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生产龙头,思瑞浦是信号链模拟芯片龙头,都充分受益于半导体芯片的国产替代过程。
除了所属行业特征之外,上涨股票大多具备以下特征:
一是上市首日涨幅偏低。年注册制发行新股中,涨幅前十的股票在上市当天平均上涨.45%,而跌幅前十的新股在上市当天平均涨.45%。涨幅前十的股票中有六只上市当天涨幅不到%,低于市场平均水平,但跌幅前十的股票中有五只当天涨幅超%。从这点看出,上市当天涨幅高的股票,过度透支了后市的上涨空间,需要更长时间和空间消化高企的估值。而上涨幅度较低的公司,在上市或开板后容易吸引更多资金